電話: 010 - 63861696/93
郵箱: xxdf@eeae.com.cn
郵編: 100195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杏石口路65號益園文創基地C區4號樓(北京市海淀區西杉創意園四區4號樓)
公司一直專注于機載懸掛/發射裝置、飛機信息管理與記錄系統、綜合測試與保障系統、軍用自主可控計算機等航空裝備產品及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自成立以來,公司主營業務未發生重大變化。
1、機載懸掛/發射裝置發展演變情況
(1)開發階段:1997-2004年
本階段,公司機載懸掛/發射裝置產品的技術開發特點體現為伺服驅動交流化和系統控制數字化。
①伺服驅動交流化(基于模擬控制的交流伺服驅動系統研制)
直流電機雖然調速性能優越,控制簡單,但是直流電機原理結構存在換向電刷,換向困難,會產生火花,影響換向器壽命短,同時電機轉動引起換向器碳刷磨損,要經常維護。因此直流電機控制系統的可靠性,維修性較差。而交流電機不存在換向器圓周調速限制,也不存在電樞元件中電抗電勢數值限制,其轉速限制可以設計得比相同功率的直流電機高,可靠性高。但交流電機具有強耦合,非線性的特性,控制非常復雜,研制難度較大,軍工裝備中的伺服系統大部分以直流伺服系統為主。隨著微電子、電子電力等各項技術的發展及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在矢量控制算法方面的突破,使得交流電動機的控制難題從理論上得以解決,交流伺服成為替代直流伺服系統的技術趨勢。
本公司研制出先進的永磁交流同步電動機控制系統,同直流伺服電動機比較,主要優點有:無電刷和換向器,可靠高,維護好;同功率下體積小,重量輕,慣量小,調速范圍寬,快速性好,適應于高速大力矩工作狀態,工況范圍寬。伺服驅動控制電路以模擬電路為主,實現永磁同步交流電機的平穩調速和快速響應控制,提高了裝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提升性能指標。
②系統控制數字化
控制系統設備中的控制環節(如速度環、位置環)控制電路基本以模擬電路為主,模擬電路難以實現復雜的變結構變參數控制策略,調試效率低下,且模擬電路器件多,元器件參數分散性大,溫度漂移明顯,受環境因素影響大,裝備控制系統整體控制精度不高。
本公司研制出基于DSP控制的數字控制模塊,方便的實現了各種先進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滑膜變結構控制、自適應控制等智能控制算法,大幅提高隨動控制系統的控制精度和整體性能指標。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 |
某兩型號直升機掛架隨動系統 |
某型直升機炮塔隨動系統 |
|
某型機炮塔伺服放大器 |
(2)開發與單型產品小批生產階段:2004-2010年
本階段,公司機載懸掛/發射裝置產品的技術開發特點體現為伺服驅動全數字化。
基于模擬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統電流控制精度不高,速度有漂移,線性度不高,隨動系統內環性能存在技術局限,難以滿足裝備指標的高精度要求。且模擬控制電路分立元件多,可靠性相對較低,且模擬伺服難以實現變結構變參數等復雜控制策略。本公司研制出先進的全數字交流伺服控制技術,全數字伺服驅動的所有控制運算都是由內部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完成,其實時運行速度可達每秒數以千萬條復雜指令程序。伺服驅動器的三環控制策略由DSP軟件實現,實時性好,響應快、性能高,技術優勢明顯。數字電路溫度漂移小,不存在器件分布參數的影響,穩定性好;系統整體集成度高,體積小、重量輕、耗能少;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平均無故障時(MTBF)大大長于分立元件電子電路,可靠性高;數字伺服系統的控制環節全部軟件化,容易實現經典和現代控制理論中的許多智能控制策略。同時提高了系統的信息存貯、監控、診斷以及分級控制能力,使伺服系統更趨于智能化。
全數字伺服驅動技術是隨動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是高精度隨動系統的根基環節,如電流環數字化、電機低速算法、相位容錯、磁極脈沖倍增細分等局部關鍵技術的研制,大幅提高了電機轉子磁極位置精度,電流控制精度,電流品質;提高了速度控制精度,改善了電流力矩特性、電機速度特性和系統低速性能,優化電機內環特性。從應用角度研制出一芯多軸控制技術,純硬件架構的片上系統(SOC)數字伺服控制技術、多軸同步協同控制技術,多軸伺服集成技術等諸多關鍵技術環節,使得伺服系統高度集成化,大幅減輕航空產品系統重量,提高系統可靠性。多電機內環同步技術,解決高精度多軸系統同步控制技術問題,使得系統加速度最大,提高系統快速響應能力。多軸消隙技術,解決齒輪傳動系統中間隙引發的非線性控制難題,提高系統控制精度,減輕系統產品重量。雙向穩定控制技術解決火炮、武器掛架等負載的跟隨與穩定精度問題。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技術 |
某兩型號直升機掛架隨動系統 |
某型直升機鏈式炮塔隨動系統 |
|
某型直升機某航炮炮塔技術(預研) |
|
某兩型號直升機雷達天線收放裝置 |
|
某型機浮標投放器伺服控制裝置 |
|
某國某型直升機武器管梁隨動裝置 |
|
本階段小批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型直升機隨動掛架系統 |
某型機炮塔伺服放大器 |
(3)開發與多型產品小批生產階段:2010年-至今
本階段,公司機載懸掛/發射裝置產品的技術開發特點體現為驅控一體化和智能化。
①驅控一體化
基于全數字伺服驅動技術的隨動系統產品技術架構都是系統控制和伺服驅動技術模塊單元相互獨立,二者之間通過總線信號或者其它信號接口形式進行數據交換。隨著裝備指標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原來技術架構的隨動系統產品不能滿足某些特定系統指標設計。因此,本公司研制出集成系統運動控制、驅動器控制、綜合任務機管理功能為一體的運動控制器,即驅控一體化控制器,驅動和控制的集成使兩者從設計、制造到運行和維護都更加緊密地融合到一體,可使速度前饋、加速度前饋及低通濾波等新的控制算法得以實現,并將功率級電路以及保護等集成起來,產生一種集成功率模塊,所以新型控制器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緊湊、接線減少,可靠性增加。
驅控一體化控制系統技術架構采用CPU+DSP+FPGA,充分發揮CPU和DSP各自的工作優勢,并且集成了運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伺服控制技術、網絡技術,采用模塊化設計,穩定可靠性、實時性好,專業強,是綜合性開放式控制平臺。該控制器將嵌入式結構和專業運動控制技術有機結合,適用于以高速、高精度為特征的多軸控制系統,具有豐富的I/O、AD、DA和各種總線等外圍接口,且可擴展性高。驅控一體化控制器能夠完成多軸實時運動控制、連續軌跡運動控制、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永磁電動機矢量控制及各種智能控制策略、實時自動增益參數,完成高響應與高剛度等動態控制性能。
②智能化(參數自適應和模型辨識)
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隨動系統存在許多非線性、模型不確定、參數分散性等技術難題,伺服控制器如何自適應各種工況及特殊使用環境要求尤為重要,因此,公司研制出先進的智能伺服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隨動系統工作狀態,自動匹配控制參數,自動切換工作模式,克服系統非線性,使系統性能最佳化。
針對控制系統中存在復雜的非線性問題,采用了ADRC、非線性PID、滑膜變結構,最小等智能控制策略,大幅改進隨動系統中的非線性特性,提高系統性能。實際系統中由于負載各異,智能控制系統可以自整定負載,辨識出系統負載特性,從而使得控制器適應各種工況負載,系統特性到達最佳。控制對象的模型復雜各異,固定的參數難以適配很多系統,參數自適應技術的研制,解決了控制器系統匹配性難題。模型辨識采用模型仿真、測試、驗證及封裝的MBD技術,快速實現仿真平臺和硬件實現平臺無縫對接的設計方法,把復雜控制算法迅速運用至硬件平臺。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系統安全性、系統可控性及系統整體性能。智能余度備份技術使得產品可以應用于環境苛刻,可靠性、安全性高的關鍵任務系統中,無傳感器智能伺服控制技術為傳感器余度備份和系統安全性提供最可靠的技術保障等。
因此,產品智能化設計,解決了大量實際工程中的應用難題,優化了系統性能指標,提高了系統可靠性。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技術 |
某兩型號直升機雷達天線收放裝置 |
某型直升機綜合外掛梁系統 |
|
某型直升機浮標投放裝置 |
|
某型機浮標投放器伺服控制裝置 |
|
某型無人直升機舵機伺服系統 |
|
某型直升機電動吊聲絞車 |
|
某型機電動貨運絞車 |
|
某型直升機旋翼電動折疊系統 |
|
某型機機翼電動折疊系統 |
|
某型直驅式電驅動直升機技術(預研) |
|
某型機傾轉驅動裝置(預研) |
|
特種電機和微型驅動器 |
|
某國某型直升機隨動掛架系統 |
|
某型直升機隨動掛架系統 |
|
某型機大功率、高可靠性交流起動發電系統(預研) |
|
某型機非相似余度機電作動技術研究(預研) |
|
某型機載設備伺服作動系統 |
|
某型機前輪操縱系統 |
|
某型無人機旋翼驅動裝置 |
|
某型無人機起落架電動收放裝置 |
|
某型無人機兩型直流電源系統 |
|
某型無人機兩型雙余度旋轉舵機控制系統 |
|
某型無人直升機交流發電機及電源變換器 |
|
本階段小批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型直升機隨動掛架系統 |
某兩型號直升機掛架隨動系統 |
|
某型直升機炮塔隨動系統 |
|
某型直升機鏈式炮塔隨動系統 |
|
某兩型號直升機雷達天線收放裝置 |
|
某國某型直升機武器管梁隨動裝置 |
|
某型機浮標投放器伺服控制裝置 |
|
某型直升機浮標投放裝置 |
|
某型直升機電動吊聲絞車 |
2、飛機信息管理與記錄系統發展演變情況
(1)信息采集、視頻壓縮技術開發與單型產品小批生產階段:2005-2011年
2005年至2006年公司開發了航空總線的采集、處理與顯示技術,應用于發動機信息處理與顯示單元產品上。
2006年至2007年公司開發了第一代視頻壓縮技術,以DM642為平臺的軟件實現H.264的視頻壓縮算法。
2008年至2011年公司開發了第二代視頻壓縮技術,以純硬件的方式實現了H.264的視頻壓縮算法,大幅降低了產品的功耗,使產品的散熱設計得到了優化。
本階段產品是以單設備采集記錄技術為主的航空產品。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技術 |
某型直升機發動機信息處理顯示單元 |
某三型號直升機視頻記錄儀 |
|
本階段小批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型直升機發動機信息處理顯示單元 |
某型直升機視頻記錄儀 |
(2)前端傳感器、視頻處理技術開發與多型產品小批生產階段:2012年-至今
在推廣視頻記錄儀產品的同時,公司對視頻前端的機載攝像機、后端圖像處理和顯示技術又進行了大力的研發,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綜合外視頻系統的技術開發。建成了具備核心視頻圖像處理能力的專業團隊,形成產品的技術優勢,采用通用FPGA器件替代專用ISP芯片,實現深層次的圖像算法設計和產品定制開發,逐步從根本上解決ISP圖像處理流水線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實現成像引擎的國產化。
2012年完成了機載攝像機的加固減震技術的研發。
2013年完成了基于NVP系列芯片方案的攝像機機芯設計,圖像清晰、色彩逼真,動態范圍寬,照度范圍廣,集成畫面縮放、電子穩像等功能,經過測試攝像機可以在-58℃/68℃溫度范圍內穩定工作,無需輔助加熱。
2014年開發了基于FPGA的高清CCD攝像機機芯,具有全局曝光特性,傳感器靈敏度高,在拍攝快速相對運動場景時,無畫面畸變,成像清晰穩定。
2015年開發了小型機載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儀機芯,有效像元640×480,采用電子熱像校正技術,成本有大幅下降。
本階段產品是以攝、錄、顯、傳為一體的系統級航空產品。公司陸續開發了多款機載可見光攝像機、紅外攝像機、加固顯示器、無線圖傳等產品,與原來的記錄產品一起組成了綜合外視頻系統。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技術 |
某型直升機綜合數據記錄系統 |
某四型號直升機視頻記錄儀 |
|
某型飛機視頻與戰術數據記錄系統 |
|
某型直升機救生監視系統 |
|
某兩型號飛機跳傘視頻記錄系統 |
|
某型直升機尾梁外掛監視系統 |
|
某型直升機艙內攝錄系統 |
|
某型機駕駛艙視頻采集與記錄系統 |
|
某型直升機數據加載記錄裝置 |
|
嵌入式陣列攝像機 |
|
本階段小批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型直升機綜合數據記錄系統 |
某兩型號直升機視頻記錄儀 |
|
某型飛機視頻與戰術數據記錄系統 |
|
某型直升機救生監視系統 |
|
某型飛機跳傘視頻記錄系統 |
|
某型直升機尾梁外掛監視系統 |
3、綜合測試與保障系統發展演變情況
(1)綜合聯試技術開發與生產階段:2005-2011年
綜合聯試技術主要針對航電系統在組裝前的系統聯試設備普遍存在的接口繁多,交聯復雜等共性問題,采用了基于關鍵字的自動化測試框架、數據共享技術、仿真建模與飛行仿真技術、虛擬儀表相結合的綜合聯試技術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單一型號的系統聯試與故障診斷。
該平臺以網絡化、分布式、PXI/CPCI總線計算機系統及相應的DDS中間件/反射內存網絡和圖形化軟件為基礎,借助系統仿真模型功能可以實現對真實的航電系統進行分析、半物理或全物理仿真試驗,來測試航空電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完成航空電子系統實物半實物和全數字的聯試試驗,從而驗證其交聯關系、控制邏輯、通訊協議和指標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平臺集ICD管理、模型仿真、飛行仿真、虛擬儀表顯示、聯試、驗證、評估等功能于一身,提供了對航電系統的聯試、評估、仿真、驗證的支持。
本階段產品是以綜合聯試技術為主的地面測試產品。2005年公司為客戶研發了第一套綜合航電聯試系統。
本階段開發和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四型號直升機綜合航電聯試系統 |
某型便攜式測試儀 |
|
某型直升機地面保障車 |
(2)開放式通用測試技術開發與生產階段:2012年-至今
開放式通用測試技術主要針對各種電子產品在研制、生產及配套的測試設備中普遍存在的通用性差、品種繁多、維護保障困難等共性問題,采用了基于通用測試接口(CTI)技術、自動測試標記語言(ATML)技術、測試用例自動生成技術、故障樹模型與案例推理結合的綜合測試診斷技術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一套通用化測試系統完成多種不同測試對象的測試與診斷,充分實現了軟硬件資源的共享,達到了開放通用的效果,節省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該系統可獨立完成各種系統的仿真測試,從而驗證設備通訊協議和指標的合理性,也可以外接激勵源對產品的功能、接口進行測試驗證。平臺集仿真、測試、驗證、評估等功能于一身,提供了電子產品的仿真、驗證、測試、評估支持。
本階段產品是以開放式測試平臺為主的地面測試產品。
本階段開發和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兩型號直升機綜合航電聯試系統 |
某兩型號飛機綜合航電聯試系統 |
|
某型開放式綜合測試系統 |
|
某型直升機電源拖動臺 |
|
某型應急指揮車 |
|
無靶標武器裝備快速校靶系統 |
4、軍用自主可控計算機發展演變情況
(1)開發與單型產品小批生產階段:2008年-至今
公司軍用自主可控計算機系列產品的技術開發特點體現為進口處理器計算機和服務器向國產化處理器計算機和服務器的應用轉變。
該系列產品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能夠滿足復雜軟件系統的運行要求,支持多種類型操作系統的安裝,具有豐富的總線架構和良好的擴展性,如CPCI總線、CPCle總線、VME總線和VPX總線等,并可擴展多個總線接口,實現計算、顯示、存儲和控制一體化的功能需求;能夠滿足大容量數據的存儲、運算和交換,兼容多種數據庫軟件,可通過網絡或串口通道實現數據加卸載,固態電子盤支持RAID陣列并可實現數據銷毀;采用線性電源供電和數字矩陣電路切換模式,保證了信號在高密度下遠距離傳輸的抗干擾能力;采用固態電子盤存儲數據,保證數據存儲的高可靠性;具備多路1000M以太網接口,支持設備間的網絡交換和數據的分發;支持多制式、多通道的視頻采集、壓縮、處理、存儲。
本階段產品是以系統任務硬件為主的航空產品。
本階段開發的主要產品/技術 |
某型直升機系統任務硬件(裝備2種型號直升機) |
某型飛機任務計算機系統 |
|
本階段小批生產的主要產品 |
某型直升機系統任務硬件(裝備1種型號直升機) |